《他乡之税:一个乡镇的三十年,一个国家的“隐秘”财政史》通过深入剖析一个乡镇的税制变迁,揭示了我国财政史上的诸多“隐秘”细节。全书分为五个部分,系统地展现了乡镇财政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的演变过程。
在第一篇“大开合”中,作者详细描述了1976年至1988年期间,乡镇财政在农业集体化、市场化进程中的波动与变革。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探讨了乡镇企业在税收、债务、以及乡镇财政与国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。
第二篇“入口”则聚焦于1989年至1995年,描述了乡镇财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,以及税费制度的变革。第五章至第九章涉及的主题包括乡村企业的兴起、税费争议、以及乡镇干部的起伏命运。
第三篇“迷宫”涵盖了1996年至1999年的乡镇财政史。作者通过讲述一系列真实案例,揭示了乡镇财政在税费征收、土地使用权出让、以及部门间协作等方面的复杂关系。
第四篇“原委”则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乡镇财政。作者描述了税费改革、乡村企业税收战、以及乡镇债务等问题。
最后一篇“行行且行行”涵盖了2000年至2006年的乡镇财政史。作者讲述了乡镇财政在专业化管理、招商回归、以及集体资产流失等方面的变迁。
总体而言,《他乡之税:一个乡镇的三十年,一个国家的“隐秘”财政史》以一个乡镇的税制变迁为切入点,生动展现了我国财政史上的诸多重要时刻。这本书对于理解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、乡镇财政的运行机制以及基层政府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发表评论